沙特的存在主義屬於無神論 ,否認上帝的存在,強調人類的存在先於本質。沙特藉由否定上帝的存在,進一步去否定人類擁有既定且共通的人性,因為人不再是依據上帝心中的「the conception of men」所創造出來。沙特強調人類在一開始只是純粹地存在,存在的那一剎那他是虛無的(nothingness)。他沒有固定不變的人性,也沒有預先既定的本質。存在於這個世界之後,他唯有透過自己的行動來定義自己,透過自己的意志來塑造自己;也就是說,人類的本質是自己加上去的而非命定的。人,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

相反地,物理事物卻是本質先於存在。以paper-knife為例,當一個工匠要製造一把paper-knife的時候,他必然在製造paper-knife之前,已經先有一些關於paper-knife的概念,他知道要製造paper-knife的作業程序,他知道paper-knife的功用是要用來拆信等。於是,工匠做出了一把paper-knife。因此在工匠創造出paper-knife之前,paper-knife已具有既定的本質。


是什麼樣的因素使得人類有異於其他物理事物?為什麼人類不是像其他物理事物般一樣是本質先於存在?為什麼人類在物理世界中擁有特殊的地位?



沙特指出兩個因素,第一、因為不存在上帝來扮演像工匠一樣的角色,依據預存的人類概念來造人。第二、因為人類具有主體性(subjectivity)。由於人類擁有主觀的面向,他可以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他可以透過意志推動自己朝向未來,這正是人類世界(human reality)中的「存有」不同於物理世界的地方。物理事物不具主體性、沒有主觀面向、沒有意識、沒有自我驅動的能力。因此,人類的特殊價值透過人與物理事物的對比之下顯現出來。沙特強調存在主義是唯一一個與人類價值(the dignity of man)相容的理論,而非把人類視為與物理事物一樣,使人類在物理世界中不具有特殊性。因此沙特強調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文主義。

missme4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階段:不知其不可也

這是你開始交易的第一個階段。由於耳聞了眾多百萬富翁的發家史,你知道「交易」是一個能賺大錢的買賣。不幸的是,這就像是你準備學開車,「多容易呀!」,但你一旦開始就知道有多難了。價格不是上就是下,這背後蘊藏著什麼內幕嗎?「我來破解它吧!」

不幸的是,就像你第一次坐在方向盤前,你很快就發現你根本不知道應該怎麼開始。你開始不停地交易、不停地承擔著眾多的風險。有時你一進場,市場就反向運行,於是你又反手做單。「靠!怎麼又反向了」,你再反手…再反手…再反手…

可能你一開始還做得很好,不過這更糟–因為,這告訴你的大腦:「交易太簡單了」,然後你開始「隨心所欲」了。

出現虧損時,你就嘗試加倍去做,就像輸了一塊下次就賭兩塊。有時,你僥倖地贏了回來,但更多的時間卻是損手爛腳。這時,你已經完全忘記你對「交易」還是一個新手。

missme4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操作期指的十大觀念
(一)、時機:符合條件時才下單,等待的功夫與修養
期指的操作有進場「買多或賣空」就有出場「賣出或回補」,進場的點若漂亮,出場就輕鬆多了,只是「賺多或賺少」的問題。如果進場的點(入市價)不好,則出 場就麻煩了(賠多或賠少)。因此,「下單」的「時機」很重要,「寧可不賺也不要貿然進場」,這是你應有的黃金守則。只有在清楚多空節奏時才可以進場下單。 什麼是「清楚的多空節奏呢」?簡單的說,就是漲升的節奏符合多頭條件,有機可循;或者是跌挫的節奏符合空頭條件,有機可循。當行情不管多或空呈現了清楚的 跡象時;即是你可以進場下單的理想時機。不過,並不是隨時隨地都能符合多或空的條件而令你有跡可循,因此,「等待」是必然的,這是一種「功夫」也是一種 「修養」,也是操作期指的人必須具備的功力與修養。



(二)、漲、跌:漲是為了之後跌挫,跌是為了之後的漲升
一般人容易迷失在漲或跌的催眠中。當行情持續上漲時,會形成一種心理的慣性,進而又引投資人不自覺或不自主地以為行情還會繼續再漲。一般人會陷入「追高」 的「心理陷阱」正是在此。舉例:7月25日台指超越7月23日高點5190達5196,一般人追高,我們卻放空,正是明白一般人會受心理陷阱左右而以「對 作(逆向操作)」的心態「做對」的事:「放空」,至隔日(7月26日)台指最低來到4732。為了克服一般人的心理陷阱,贏家們應該建立正確的「漲、跌」 觀念,即漲是為了之後跌挫,跌是為了之後的漲升,尤其在台股期指的操作如果以5KD或10KD為小段之空無漲跌依據,則更應牢記這兩句話,你才可能避開每 一次的追高和殺低,而每一次都能以「準備好」的心情,買到跌不下去的轉折點或空到漲不上去的轉折點。

(三)、兩極:盛極而衰誘多套多,否極泰來誘空軋空

missme4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Po過一篇20080326 [轉貼]陶冬:台灣市場對總統選舉過度樂觀,現在看起來還真的應驗了陶冬的說法。

5/30在他的Blog上還有在提到有關兩岸的一些看法,參考囉。

========================================

馬英九當選總統帶動一輪台灣股市的狂漲,在投資情緒極端壓抑、市場長期缺乏利多消息的情形下,股市出現反彈理所當然。馬英九當選對穩定兩岸關係有正面幫助,但穩定和「前進」是兩回事,政治面的改觀與經濟的轉型也不能相提並論。

博鰲論壇和胡吳會上,雙方能坐在一起,握手言歡,確實是一大突破,對兩岸關係的改善是一個明顯的進步。這次會面代表過去十年兩岸關係停滯倒退的時代已經結束。然而不到退,未必表示兩岸關係一定會前進。

missme4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只要告訴我﹐我是對的。

作為投資者﹐我們面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包括通脹率的起伏、變幻莫測的市場和稅法的變化。更糟糕的是﹐由於種種原因──比如失業﹐或遭遇意想不到的高額開支﹐我們可能不得不在短時間內出售我們的投資。

忍受這一切並非什麼賞心樂事。那我們該怎麼辦﹖我們到處尋找安慰﹐尤其是在股市動盪的年月﹐比如2007年。但這種尋求安慰的過程卻可能將我們引入歧途。

封鎖證據

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是一種被稱為「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的行為現象。我們總認為自己能理性地看待世界﹐衡量各種因素﹐得出理性的結論。

missme4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想在期貨交易中獲得成功,固然需要儘可能多的瞭解市場和交易工具,但是同樣重要的是,交易者也需要對自身進行瞭解。這也就是同等重要,但是時不時會被人忽略的「交易心理學」。

我得承認,當我最初踏入這個令人著迷的行業,交易心理學這玩意讓我半信半疑。當時我最關心的莫過於儘可能多的瞭解市場以及技術分析手段,至於我的交易心理,還是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吧。但是,隨著我越來越深入的瞭解市場和期貨交易,我也越來越深刻的意識到,人類本性和心理學在期貨市場及期貨交易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以下就是我從《技術分析手冊》一書中找出來的一些有關交易心理學的精彩片段。我希望如果其中星星點點之處能夠幫助您更好理解自己的交易心理以及心理學在期貨交易中的重要性。

1、記住成為贏利的期貨交易者是一個旅程,而非目的地。世界上並不存在只贏不輸的交易者。試著每天交易的更好一些,從自己的進步中得到樂趣。聚精會神學習技術分析的技藝,提高自己的交易技巧,而不是僅僅把注意力放在自己交易輸贏多少上。

missme4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謝邦昌教授/ 輔仁大學統計資訊學系教授 & 中華資料採礦協會理事長

統計學和資料採礦有著共同的目標:發現資料中的結構。事實上,由於它們的目標相似,一些人(尤其是統計學家)認為資料採礦是統計學的分支。這是一個不切合實際的看法。因為資料採礦還應用了其他領域的思想、工具和方法,尤其是電腦學科,例如資料庫技術和機器學習,而且它所關注的某些領域和統計學家所關注的有很大不同。

統計學和資料採礦研究目標的重迭自然導致了迷惑。事實上,有時候還導致了反感。統計學有著正統的理論基礎(尤其是經過本世紀的發展),而現在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學科,有新的主人,而且聲稱要解決統計學家們以前認為是他們領域的問題。這必然會引起關注。更多的是因為這門新學科有著一個吸引人的名字,勢必會引發大家的興趣和好奇。把「資料採礦」這個術語所潛在的承諾和「統計學」作比較的話,統計的最初含義是「陳述事實」,以及找出枯燥的大量資料背後的有意義的資訊。當然,統計學的現代的含義已經有很大不同的事實。而且,這門新學科同商業有特殊的關聯(儘管它還有科學及其它方面的應用)。



本文的目的是逐個考察這兩門學科的性質,區分它們的異同,並關注與資料採礦相關聯的一些難題。首先,我們注意到「資料採礦」對統計學家來說並不陌生。例如,Everitt定義它為:「僅僅是考察大量的資料驅動的模型,從中發現最適合的」。統計學家因而會忽略對資料進行特別的分析,因為他們知道太細緻的研究卻難以發現明顯的結構。儘管如此,事實上大量的資料可能包含不可預測的但很有價值的結構。而這恰恰引起了注意,也是當前資料採礦的任務。

missme4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科學和科學哲學中,可證偽性,被用來表示由經驗得來的表述所具有的一種屬性,即:這些結論必須容許邏輯上的反例的存在。作為對比的則包括形式上的或數學的表述,如重言式(由於定義的原因它們總是真的),數學公理和定理——這些表述不容許邏輯上反例的存在。一些哲學家和科學家,如卡爾·波普爾,宣稱:一切從經驗得來的假說、命題和理論都不是科學的,除非它們容許反例存在的可能。

一個主張「可證偽」並不意味著這個主張是「假」的。如果一個主張是可證偽的,則至少在理論上存在一種觀測的方法(即使實際上沒有進行這項觀測也無妨),來表明這個主張不符合重言式的標準(即這個主張不總是真的)。對某種描述進行觀測的邏輯前提是它描述的事物是存在的。



舉例來說,「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這個主張可以被「一個黑色天鵝」的觀測證偽,雖然這個觀測並不一定會發生。一個可證偽的命題必須定義某些被禁止的情形。例如,在這個例子中,「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這個主張禁止了「黑色天鵝」的存在。由於理論上可能存在「觀測到黑色天鵝」這個反例,「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這個主張是可證偽的。

可證偽性是一種邏輯屬性。因此,如果要表明一個物理定律是可證偽的,我們並不需要表明違反這個物理定律是真實可行的(這樣會使其不再是物理定律);然而,我們只需要表明這個物理定律的例外情況在邏輯上是可能的。進一步說,邏輯上的可證偽性是一種對由經驗得來的主張的規範,而不是用來說明反例存在的證據。(Moreover, the logical property of falsifiability, as a criterion of empirical propositions,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practical, psychological, or rhetorical task of convincing an individual person that a proposition may have counterexamples. Scientific propositions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hose sorts of individual idiosyncrasies.)

missme4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生資產階級迫切需要發展科學,而還「處在收集材料階段」的自然科學又需要哲學在方法論和認識論上給以指導,這樣,認識論問題便成為近代哲學的最重要的內 容,隨之也就產生了兩種認識論:一部分人注重力學的實驗和經院歸納法,並使之絕對化,形成了近代的經驗論,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等。另一部分人則 注重數學的理性演繹法並同樣使之絕對化,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論。經驗論以「凡在理智中的無一不在感覺中」的原則為前提,認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於感覺經驗,沒 有感覺就沒有認識,感覺經驗是認識唯一可靠的來源。與真知的來源問題相聯繫,經驗論推崇經驗歸納法,強調感覺經驗的重要性,但忽視理性思維的作用,不能科 學的說明知識體系何以能夠建立起來的問題;由於經驗論者片面強調感覺經驗,貶抑理性思維,以至於把感覺看作是唯一的實在,把經驗論推向極端,邏輯的走向唯 我論和不可知論。



在近代哲學之初,一些哲學家認為一切知識歸根到底都來源於感覺經驗,所謂科學知識--主要是實驗科學--乃是對於感覺經驗歸納的結果。而另一些哲學 家則認為,由於感覺經驗是相對的和個別偶然的因而是不可靠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學知識不可能建立在這樣的不可靠的基礎之上,如果有科學知識,它就不能以 感覺經驗為基礎,而只能是從理性所固有的天賦觀念中推演而來,唯其如此,我們才能說明科學知識的普遍必然性。這兩種觀念,前者被稱為經驗論,以培根、洛 克、巴克萊和休謨為主要代表,後者被稱為唯理論,以笛卡爾、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為主要代表。
例子

英國哲學傳統從總體上講多盎格魯撒克遜族的嚴謹,少些浪漫。而一個更顯著的特點是重經驗,貶先驗,重歸納,貶演繹,和歐洲大陸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一傳統多少也被帶到了北美。由於歷史的原因而對英美哲學的忽視,是非常嚴重的遺憾。

文藝復興後不久,英國出了一個赫赫有名的哲學家,就是那句被後世稱道的「知識就是力量」的提出者——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歷來哲學家中強調歸納重要性,稟有科學氣質的第一人。他嘗試了一些方法彌補單純枚舉歸納的缺陷,所謂單純枚舉歸納是指:觀察到一連串重複相 同事件後就斷定以後也一直發生該事件,然而,恰恰下一次就出現了不同的情況。培根認為需要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整理。由於他貶惡科學研究中必要的假說、演繹 和數學方法,所以他的歸納法是有很大缺陷的,但他對科學和哲學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

missme4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疑論(skepticism),作為希臘哲學的一個流派,大約創立在公元前3世紀初,一直延續到公元3世紀。懷疑論是與獨斷論相對而言的。獨斷論相信人能夠發現真理,懷疑論則對人能否發現真理既不加以肯定,也不加以否定,持一種懷疑的態度。所以懷疑論是對客觀世界和客觀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認識表示懷疑的學說。隨歷史條件的變化,所懷疑的具體對象各有不同。古希臘懷疑論的創立者皮浪認為,事物是不可認識的,因為每一事物都有兩種相互排斥的意見,不能確定。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懷疑論者則對各種宗教教條表示懷疑。18世紀英國哲學家D.休謨懷疑知覺是由外物引起的。德國哲學家I.康德懷疑人能夠認識物自體。現代西方的懷疑論者承襲休謨和康德的思想,拒絕研究感覺之外的實在。



皮浪的懷疑論

懷疑論的創始人是皮浪(約公元前360年—前270年)。他是愛裡斯城邦人。他原來是一個貧窮而默默無聞的畫匠。他參加過亞歷山大的軍隊,隨軍遠征印度。歷史上流傳下來許多他對具體事物持懷疑態度的軼事。有人說他走路的時候,總是不走那沒有東西、沒有車馬迎面而來的道路;有一次他正對著一堵牆跑過去⋯⋯在這些軼事中最後總是還有一個情節,就是他的朋友把他拉開,使他脫離危險。這些軼事都是不真實的,是後人誤解了他的懷疑論哲學,為諷刺他而編造出來的。還有一些所謂「不動心」的軼事。據說,有一次他的老師跌入泥潭,他逕自走過而沒去拉一把。別人都譴責他,老師則讚揚他的冷漠和無動於衷。還有一次,他同他的同伴們一起乘船出海,遇到了風暴。同伴們都驚慌失措,他卻若無其事,指著船上一頭正在吃食的小豬說,這就是哲人應該具有的不動心狀態。

正因為皮浪是一位懷疑論者,所以他沒有做過教師,更沒有寫過著作。他只是把他的思想傳授給幾位朋友。在這些朋友中,最有名的就是費利斯的蒂孟(公元前 325年—前235年)。他是著名的諷刺詩的作者,作品有《諷刺詩》(3卷)、《影像》等,內容是貶抑一些哲學家和哲學,頌揚皮浪和他的學說。《諷刺詩》是以哲學家的一種荷馬式交戰開始的。他們都害一種病,叫「言語上的腹瀉」,結果釀成「言語上的爭戰」。爭戰的結果是獨斷論潰不成軍,皮浪成為勝利者。

missme4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